2016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.31%,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7.71%;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%,全面淘汰了小水泥、小火电、小石灰窑,整体退出了煤炭生产、*和钢铁长流程冶炼……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,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,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。成都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,以产业优化布局为支撑,以绿色改造为抓手,以能源结构调整为**,全市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高。 【总体工作】 优化产业布局规划 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 工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要改变过去高消耗高污染、低质量低产出的局面,“调高调优”产业结构,发掘新的绿色增长点,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。经过多年优化调整,全市工业基本已形成电子信息、汽车产业等主导产业,建材、冶金、轻工等传统行业占比不断下降的产业格局。 为加快建设国家制造强市,我市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规划,明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汽车制造、食品饮料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,加快发展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、节能环保、新材料、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,积极发展人工智能、精准医疗、虚拟现实、传感控制、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,逐步实现由以资源加工型、高能耗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低资源消耗、高智力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,从产业**层设计构筑产业绿色生态屏障。 同时,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,充分考量城市空间格局、周边环境生态承载、园区产业优势、要素资源**等因素,融入工业绿色发展思路,科学定位各园区的主导产业,以及重点发展行业和细分领域,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布局、环境控制、投资强度、产出水平、建筑强度等准入标准,推动优质企业向园区集中,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,科学规划20个工业园区和10个工业集中区,推进产城一体建设,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。实施“东进”发展,将工业重心向龙泉山东侧转移,以减少工业发展对成都平原区域的影响,控制成都西部区域工业规模和开发强度,坚决守好生态红线,发展绿色工业。